在这个流动性泛滥的世界里,没有危机怎么投资?

股市、债券、期货、黄金一轮接一轮,追逐高收益的中国投资者早就把4月债市的动荡抛到了脑后,对境内市场垃圾债的需求推动借入成本触及逾两年低点。
简单点讲,就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所有高收益,甚至哪怕是正收益!
垃圾债OR国债?
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显示,在中国被视为垃圾级的评级为AA-的7年期公司债较同期限国债收益率溢价341个基点,创下2013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本月内下滑22个基点,为2015年5月以来最大降幅。
对此,富国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经理叶盛称:
委外资金的大量出现加大了对收益较高的资产的需求,部分资金在业绩压力下只有追逐一些有瑕疵的资产了。
平安证券预测,银行理财产品委外资金规模可能从去年底的2万亿元增长到今年底的5万亿元。
被逼无奈的选择
发达国家主权债收益率纷纷跌入负值。
负收益率债券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将债券持有至到期日,就一定会亏损。
然而,一些投资者愿意在全球动荡之际,换取此类债券带来的安全感。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国债收益率纷纷跌至零下方。
鉴于发达市场上负收益率的债券日益增长,全球投资者苦苦追求着正收益率。
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资金逃离低回报市场后,在这个市场(垃圾债),承担如此之高的风险,却依然乐此不疲。
末日下的狂奔
在公司债收益率创下阶段性新低之际,中国债市违约数量却在迅猛攀升。今年以来,境内公开发行的债券已有17支违约,远超2015年全年7支的违约数量。
而更大的风险在于:在中国公司债违约数量猛增之际,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却对债市的描述是一切正常。
截止7月1日,万得资讯汇编的数据显示,中国10家主要评级机构对所有未偿的已评级公开发行债券中的99.5%给予了投资级评级。
而且,接受了国内评级机构最高级AAA评级的474只债券中,有一些被海外评级机构给予“垃圾级”评级。
另外,英国《金融时报》曾在本月初的报道中援引IMF数据称,中国有大约1.3万亿美元的公司债“面临变成坏账的风险”。这类债务变成坏账的潜在损失,可能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7%。
中国投资者无视高违约率而狂奔向公司债,只是全球投资者疯狂追逐高收益的其中一角,国外同样疯狂如斯。
美银美林表示,资金抢夺这类资产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很快就被刷新了记录。
截至7月20日当周,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的资金净流入触及史无前例的高水平,达到49亿美元。
不要做“准点吃饭的火鸡”
今天,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在这个流动性泛滥的世界里,没有危机怎么投资?
诚然,正如在央行盛松成司长最新的文章《M1与经济增长背离之谜》中提出,“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流动性陷阱’”。
虽然“水”已经加的足够地多了,多得没地方去都在空转,如果你非要追求“富贵险中求”,好歹挑个能起来的坑。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火鸡的故事。
鸡舍里每天早上九点,女主人都会准时给火鸡喂食。
火鸡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每天早上九点是它享受美味的时间。
每到这个时刻,它总会满心欢喜地奔向女主人,期待它的佳肴。
然而,直到圣诞节那天它等来的不是食物,而是一把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