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左右,中国大陆的Pre-IPO项目就进入了衰竭状态。
在这前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伴随着新浪、搜狐、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的成功,中国的创业创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以此为生的部分PE机构开始转型,“PE+上市公司”模式、PE前移,VC前移,天使投资等也茁壮成长。
脱胎于中关村的新三板系统,也对这一趋势推波助澜。
及至总理到创业大街,喝了一杯创业投资的咖啡,中国的创业、投资进入全速拉升时期,并波及东南亚。
很多东南亚的创业者开始模仿中国创业者,印度版的阿里巴巴,印尼版的嘀嘀打车也多在这个时期拿到了VC们数千万美金的投资。
如今,中国部分有经验的VC/PE从业者们,正在从新审视新的VC/PE市场机会,他们的观点、预判和诉求也正在影响着整个行业的风向。
私募君翻阅网络资料,将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料做了摘录和整理,他们具有不同的背景,角度不一。
希望对VC/PE从业者、创业圈的朋友有些许参考价值。
湖南高新创投沈翔:投资的本质不是PE,新三板应该定位VC
沈翔在朋友圈发文称,他一直认为,投资的本质是VC(在中国叫做创业投资),不是PE(在中国叫做股权投资)。
因为PE是做算数题,拼的是资源、人脉、精明和钞票。
而VC不是,VC拼的是眼光、服务和能力。
钱只是载体,所以政府真正要扶持的应该是VC。
新三板的定位也应该是VC。
不过,证监会目前管他从今年开始有点走样了。
VC的估值就不是算数题了。
估值不是要解决大小问题,而是要解决钱和比例。
只要回到本源,就能迎刃而解,
华兴资本包凡:A股像VC,美股更像PE
A股像VC,需要有故事和充分的想象空间。
只是VC是在几千万美金的量级玩,A股规模是几十亿、上百亿人民币。
A股投资人需要你把眼前利润赚出来,不赚钱甚至烧钱的事情,A股肯定不买帐。
比如游戏公司在A股感觉挺好,赚钱又有盈利空间。
但美股市场认为游戏公司有天花板,压根不应该来上市,赚点钱每年给股东分红就得了。
美股更像PE,虽然是二级市场,但核心是看企业长期的基本面。
讲故事的公司到了美国就不行,美国市场讲究专注。
别谈什么平台概念,把一件事做成行业第一,才有资格去干其他的事。
比如亚马逊,上市很多年也不赚钱。
但是股价不断攀升,美国市场给了高估值,美国投资人看得比较远。
经纬创始人张颖:盲目乐观的那些公司,你们在等死
最近我见了很多中后期基金老大,国内各种金主,强烈感觉到市场在变冷,融资越来越难。
不管是基金,还是公司,很多都会出现金问题。
已经拿到至少1.5年现金的创始人们,恭喜你们;
还没融到的,极力加油提速降价,灵活处理以拿到钱为唯一目的;
但还盲目乐观的那些公司,你们在等死。
我几乎隔几天就在这里啰嗦提醒大家,就是因为我看到太多失败案例,手上有太多实时数据,知道哪几家公司现在面料巨大现金问题,为什么一手好牌现在会这样。
才会厚着脸皮在这里一次两次提醒大家早点不介意估值,小步快跑搞定融资。
我和我们团队持续提醒了,如果公司还不听还不重视还很固执,我们绝望的那天,我会把投资投后融资帮忙全部停掉,让那家公司自生自灭。
商业环境本来就这么残酷。对我们的损失也就是1/330,330家公司之一。
我得承认现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投资人想要知道的都是你如何收支平衡,别再跟我说太多增长和GMV。
不管是什么行业,如果你能处理好增长和收支平衡,过了那个点,你就是赢家。
盲目乐观,还在追求高估值,还在为自己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还在扩张补贴,现金低于6个月了还没有凶悍调整,融资还没有当第一大事,还在幻想有投资人巨额支持,都是死翘翘前夕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