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10家新三板企业获得了地方政府超过130次的补助,原因多为成功挂牌新三板,或是取得某项荣誉资质,或是某科研项目得到专项奖励;方式多为现金补助,也有贴息补助;就补助次数来说,大多数企业都是一次性补助,部分有两次以上,最多的得到了四次补助。
“政府补贴对于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在资本方面的战略推进,我觉得是有积极意义的。”联讯证券新三板首席研究官付立春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不光是挂牌新三板的企业,登录其他资本市场的企业,政府也都有过政策的支持或是财政的补贴。
新鼎资本董事长、啃哥张驰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政府补贴在新三板发展初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企业期初并没有认识到挂牌新三板的重要性,政府便利用各种补贴政策推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起到了带动作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新三板企业拿到了补助,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过程。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挂牌新三板半年多的山东威能环保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政府补助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水平下挫近90%。
付立春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企业长期依赖政府扶持,盈利状况差强人意,并且其所在的行业缺乏成长性或是潜在发展的可能,那么政府补贴对它的发展是没什么意义的,但是有的企业因为其自身所处的行业及发展阶段,可能决定了其亏损还需要后期包括政府补助和其他投融资在内的各种帮助。“有的先导型行业能成为地方经济的标杆,同时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但是前期所需要的公募的投入我觉得也是很多的。公募的投入才可以让这个行业产业化,然后顺利成长起来。”
张驰认为,一个企业如果只靠补贴生存,肯定没有持久性,大面积的收入来自补贴,企业就会很危险。不过他也预测,随着企业对新三板的认识不断深入,未来政府对企业的挂牌补助总体上会逐渐减少,但是不同地区还存在差异。“东部沿海一带政府补贴在收紧,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补贴的力度在加大。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之前挂牌新三板的带动作用已经显示出来了,所以说没必要再大规模地补贴;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还缺乏上新三板的意识,所以政府还在加大补贴。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行政惩处透露三板企业内控不严在梳理相关资料的时候,中国网财经记者还发现,今年约有40家新三板企业或其子公司受到了地方政府不同部门的各种行政处罚,包括公安局、安监局、税务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局等,少数是因为少缴税款等经济问题受到处罚,更多是由于非经济因素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处罚。
例如,万邦特材曾因职工违章操作发生一起致1人死亡的安全责任事故,被安徽省怀宁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给予20万元的行政罚款处罚;宏业新材曾因违规排放水污染物被河南省南乐县环境保护局给予停止生产和5万元罚款的处罚。
在全国股转系统官网上查阅相关公告时,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公司都声称“该笔罚款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小,不会对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采访中,受访者均表示还是会有影响。
“企业毕竟是地方整体环境当中的一员,地方政府的鼓励或是处罚,会从形象和实质经营这两个方面影响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和表现。”付立春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如是说。在他看来,新三板企业除了遵守资本市场的相关法规,也要遵守整个行业的规范,融入当地的环境当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张驰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新三板企业受到地方政府部门处罚,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新三板对企业信批要求很高,出了这些事会对企业的名声和形象有一些影响,对它以后运营也会有打击,所以企业会比较谨慎,想办法尽量减少被处罚,尽量做规范。”他还表示,企业受罚之后,主办券商就会提出很严格的要求,企业肯定提高注意,越往后走受到的处罚也会越少。
张驰还认为,如果新三板企业受到类似的处罚太多,就说明其内控存在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就说明企业的内控环节是失控的,它没有办法避免或者有预先的控制体系能够把这类事情杜绝掉,所以发生了。”在他看来,内控不健全实际上对企业是很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要求企业把整个内控体系搭建完善,倒逼企业把自身做得更好,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利的。
不过他也表示,内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也是企业在解决生存问题后,才进一步会考虑的事情,这对企业来说其实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的大企业都有专门负责内控的内控部或内审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基本就没有,但是当上市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了。”在他看来,大多数企业最终垮掉不是因为业务不优秀,而是因为在内控上出现了别的方面的问题,例如美国安然公司。